近期,部分金融消费者被非法中介诱骗申办贷款、代理退保,被收取高额费用,个人信息被盗用,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甚至陷入法律纠纷。监管部门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注意辨识非法中介套路陷阱,善护金融权益,启航美好生活。
一、常见陷阱
陷阱一:不实承诺
谎称可帮助消费者办理低息贷款或代理退保,以“办理贷款不看工作、不看流水、不看负债、征信宽松”“不限地区、不限险种、无条件全额退保”为幌子,发布不实贷款案例或退保案例,欺骗消费者委托其代为办理金融业务或维权退保。
陷阱二:高额收费
与消费者签订协议合同收取服务费,事前声称收费较低,但条款却玩“文字游戏”,以管理费、担保费、权益费等多个名目隐藏高额息费,综合费率高达事前承诺的数倍。
陷阱三:伪造资料
以“快速致富”“无需还款”为诱饵,欺骗未有贷款经历的“征信白户”充当背债人,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消费者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从中抽取高额分成,却将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借款人。
陷阱四:盗用信息
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及密码、保险合同等个人敏感资料交其“保管”,以此冒用消费者身份办理网络平台贷款、截留维权资金,并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牟利。
二、防范措施
措施一:切勿轻信中介,选择正规渠道
不轻信贷款中介所宣传的优惠贷款或全额退保等不实承诺。如有借款需求,应选择持牌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可赴线下网点咨询贷款事宜。如遇金融纠纷,可通过金融机构投诉渠道反映问题,亦可采取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合理合法维护个人权益。
措施二:提高法律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不随意向他人透露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或密码、手机号码或验证码、手机开机密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让他人操控个人电子设备,不随意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提高权益保护意识,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审慎签订合同协议。防范个人隐私泄露,若不慎泄露银行账户密码,或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应及时告知开户银行,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措施三:谨记量力而行,理性审慎借贷
充分了解贷款产品,看清贷款利率、还款约定、逾期罚息等重要内容,结合个人资产情况、收入结构、负债压力等因素,综合评估个人还款能力,理性申办贷款,及时还款,珍视个人征信记录。
来源:贵州金融监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