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身处当今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眼见、耳听”的真实性却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前AI技术的逼真程度令人惊叹,无论声音、图像、照片抑或是视频,几乎没有什么是AI不能模仿的。然而,正是如此前沿的技术,让很多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机”。
面对种种利用高新技术设置的骗局,公司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
一、诈骗手段花样不断翻新。
前段时间,某地一市民W接到自称是某公安局“王警官”的电话,称其涉嫌一起洗钱案件。为博取信任,对方还以视频通话方式向其展示“自己”身着警服以及“公安局”内部环境的画面。就在这位市民准备转账至所谓“安全账户”时,警方接到预警信息及时进行阻止,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对此,专注于新一代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人士特别强调:现如今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情况。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是,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最新技术,通过恶意剪辑、换脸变声、搭建虚假“镜头环境”等手段,伪造视频内容,混淆视听,诱骗受害人上当。
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6.4万起,缉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头目和骨干351名。2022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多次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区域会战,共打掉犯罪窝点5100余个......一桩桩活生生犯罪的案例都在警示着我们随着不法分子诈骗手段的升级,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让自身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有效切断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途径。
二、金融消费者该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金融消费者要更加关注网络安全,通过设置安全的密码、不定期更换密码、及时更新自己的电子设备、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关闭不必要的APP授权等方式,确保个人数据不被泄露。同时,还应注意和审慎的处理自己的金融资产,并加强资产保护。
在享受金融服务时,金融消费者应注意选择合格的金融机构,避免落入非法金融机构设下的圈套之中。凡事深思熟虑、三思而行,防止交易风险的发生,更好地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注:文章素材源自网络)